班级活动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班级活动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班级活动心得体会1在xx班领导-高处长、xx老师的策划下,xx班班委前期的协作准备下,11月16日,xx班学生才艺展示晚会如期举行,晚会当晚,我们盛邀到学院董事长xx先生、院长助理xx女士等九位领导出席,众领导的莅临-为本次晚会增添了一道光芒。
晚会分为几个重要环节,有学生才艺展示、老师学生集体娱乐活动、颁奖仪式。 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学院董事长王林峰先生与xx班班长王杨一同唱响了一首“青春激昂、奋发向上”的经典老歌《海阔天空》、把本次晚会推向了最高潮。——从整体上来讲,晚会很成功,但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例如:“晚会主持人口辞不清,演员表演时言行错乱,发挥得不自然等”是我们应该自我反思并不断总结的直接原因、并不断学习的根本动力?作为xx班一班之长的我,总结到自己工作上存在不足,觉得自己应该在晚会前期做更细致、更清晰的布置各部门工作,应从系统上、准备上达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于此同时:也应从思想上有更进一步的觉悟。做一个时时 事事起带头作用、责任心更强、工作态度更加认真的人。
班级活动心得体会2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这学期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即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的帮助,感激社会的关爱;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集体,从而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我班积极开展了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一、开展感恩主题班会
结合学校感恩校本教材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班会的内容主要以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他人和社会为主,让学生深刻领悟亲情的同时,能把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师长对祖国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更好的付诸于行动。
二、完成一次“感恩”作业
作业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向父母调查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从小到得到父母的哪些关心和爱护。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要写出自己内心地感受,并在班上交流,共同领悟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三、在班级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板报,在学生中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中
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五、在学生中间开展同学亲如手足的亲情活动,鼓励他们互相珍惜友情,互相帮助
六、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增强学生“孝敬长辈,关爱社会”的思想意识,从而以实际行动,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感恩体验。通过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学生更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认识到要学会感恩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并且逐渐学会把感恩付诸于行动之中。
这个学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即将结束,每当看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文章,听到他们饱含深情地表达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感激之情时,尤其是当家长留下真诚的眼泪、学生能自省得伤心,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时……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受到触动,自己心中便有了些宽慰。我们还抱怨什么,再累再忙,当看到这些时,就足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着呐!不禁在想:如果让我们感谢,我们应感谢谁呢?感谢家长、感谢同学、感谢自己。是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把孩子交给了我,是家长给我提供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家的努力让彼此多了一次了解沟通的机会,是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让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
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无论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同事之间的相处,还是面对学生,我们不应抱怨,而应感谢。是他们让
我们在呕心沥血地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并在平凡中收获诸多的感受和快乐。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的亲人,感恩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的亲人,在生活中给与我们默默无闻的支持;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感谢那些与我萍水相逢的人,是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我疲倦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让我更有勇气、更有信心去面对今后的日日夜夜。感谢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兴奋、每一次失落。是这些生活中琐事,才使我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让我悟出了更多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伸开双手去拥抱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相信,我们会快乐一生。
感恩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感恩吧!学会感恩,我们就会对这世界充满爱恋和感激,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岗位和劳动,就会觉得心态的平和,生命的灿烂,生活如此美好。
班级活动心得体会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除鄙见,开茅塞,获新知,变聪慧。正因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不朽的精神。因此书籍永远是新的。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潭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读书是最大的乐趣。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这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超多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学习型社会带给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等。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让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使我百读不厌。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教师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符号名字
一天喜读书不难,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实现梦想,但首先务必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身为教师,务必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指导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应当是学习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关联。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 ……此处隐藏16766个字……向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自觉做到集体活动的准则了。
▲例3:午餐时我们会对孩子说:“吃得快一点,请保持桌面干净。”想让孩子吃得快些就要交给孩子一定的方法。如:嘴巴张大,把脖子伸得长一些,让下巴在碗的上面,这样饭菜就不会掉在桌面上了。
为了鼓励孩子吃得快些?我会对很多孩子说:“哇塞,你碗里的饭最少了,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等一会我再来看看,看看谁的碗里饭菜也变少了。”在这样的语言暗示下,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吃着,因为他们想让老师看到自己碗里的饭菜变少了。
(2)、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孩子自觉遵守规则
▲游戏一:“鞋子宝宝排队”
在小班幼儿进入室内活动时,老师会要求孩子脱去鞋子,为了让孩子养成把鞋子整齐摆放的习惯,我创设了“请鞋子宝宝排队”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在这个游戏情节中自觉自愿地摆放鞋子,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游戏二:“小动物找家”
在开学初,为了让幼儿识记自己的座位,我创设了“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情节,让每一小组的幼儿扮演一种小动物,每一个座位就是小动物的家,老师发出“天亮了,小动物到草地上做游戏”、“天黑了,小动物回家休息了”的指令,请小朋友听到指令离开座位又回到座位,在反复的游戏中孩子们快速地识记了自己的座位。
▲用游戏情节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比如在做“小汽车”游戏时,每一位幼儿扮演司机的角色驾驶一辆汽车,小汽车在遇到红灯时要停下来,也有个别孩子看到红灯了还在行驶。这时的我分析孩子是捣乱行为时我就会这样说:“看来这辆小汽车的刹车有问题了,让我把它拖到汽车修理厂去修一修吧。”这孩子就来到了修理厂(操场的一角),让他休息一遍的游戏时间,有时我也会扮演警察的角色,告诉他你违反了交通规则,扣证二遍游戏时间。这样,在接下去的游戏里,汽车再没有违规过。
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所以教师要创设游戏情境,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
(3)、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肯定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规则。
在一日常规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而进行一段时间后,对于接受快、并能按照老师要求很好完成的幼儿老师必须要给予鼓励,让小朋友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并鼓励让这样的小朋友来代替老师做组织者,这样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于好动的孩子也要多加引导,让他们也有机会,这样才能达到全体和谐统一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为了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多表扬、肯定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巩固这一行为。
(4)、预测孩子可能出现的结果,给孩子一定的错误控制方法。
错误控制就是用一定的方法预防孩子的错误发生,让孩子自主检验。在常规培养中也是一样,有经验的老师就会预测孩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孩子进如建构区活动时要脱鞋子,孩子的鞋子摆放会很乱,而一到活动结束时就忙着找鞋子,有点混乱。老师在区域活动旁贴了很多小鞋,按颜色分开。孩子们一进区域就主动把鞋放在小鞋模上,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就能快速有序地找到自己的鞋子了。
比如在小班时老师带小班孩子做“吹泡泡”的游戏,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拉的圆圈要么太大导致破裂、而吹小泡泡时小朋友会拼命往中间挤,如何来避免这样的现象?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会有节奏地念儿歌,边念边有节奏的走,每一拍走一步,可如果对孩子说一拍走一步,孩子会听不懂,但我会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有节奏地语言给孩子做示范,告诉孩子的错误控制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当我观察到圆圈即将破掉时,就喊停;同样吹小泡泡时也观察是否太拥挤,在适当的时候喊停。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学会了这样的错误控制,有时看到有同伴快速地走时,就会提醒对方要“一步一步地走”,活动就得以有序的开展了。
又比如在请孩子前进和后退时我会给孩子一定的范围,如“前进三步”“后退两步”。让孩子听指令明确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音乐活动中,当孩子要选择合适的空间进行表演时,我会弹奏乐曲的前奏,并告诉孩子听着前奏合拍得走动找空间,但在前奏结束时就不能再动了。在一开始培养这一常规时,我一弹完前奏就停下来,表扬已经站住不动的孩子,同时寻找谁还在走动,发现了就走到这位幼儿面前直接告诉他:“脚并拢!”但我不会指责这孩子:“怎么回事,没听到前奏停了吗?”等这些话,面对初次学习规则的孩子,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告诉他正确的怎么做就行了。有时,教师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会说一些指责的话,但这这些话对孩子的行为改变没起任何作用,自己讲了一大堆,但孩子听得云里雾里,不如直接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这样更有效。
4、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孩子都有模仿的天性,教师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话语都会给孩子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午睡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保持安静,而自己却大声说话:“,你别讲话!你!!不要说话了!”。可孩子依旧在大声说话。如果老师轻声地说,孩子也会轻轻地说。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的井然有序。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要表现出对规则的兴趣,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时的趣味所在,从而让孩子愿意接受规则的约束,乐意遵守规则。
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都会令孩子对你感兴趣。当孩子要排队回教室时,我会愉快地大家说:“快来,我们要回去啦,小小车厢快变成一列长长的火车吧!”孩子们一个个欢呼着过来了,接着我会说:“哦,出发喽,请排整齐了,别让火车出危险。”孩子们愉快而有序地回到了教室。
5、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允许个别孩子出错
另外,在一个集体中,往往有一些有个性的孩子。对这些幼儿来说,强硬的态度往往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一定要注意抓住幼儿的心理,要用爱心去博得幼儿的信任,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常规的训练及培养。教师要让幼儿觉得环境是宽松的,幼儿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什么东西在哪里,小朋友都知道。大人不用在旁边指手划脚的,孩子就会知道他们是可以自主的,不必看大人的脸色行事。这时候,他们是主角,而不是老师。如果这时教师在旁边指挥幼儿,幼儿就会特别紧张,怕做错事,反过来教师越是相信幼儿,他们就会越放松,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常规。
最后,我想说的是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并不是通过几星期,几个月就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他进行的每日常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