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反思: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此处隐藏10581个字……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